关于进一步提高辽宁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的建议  
分享到 :
发稿编辑:省工商联研究室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8日

  辽宁拥有一批“大国重器”的头部企业,然而配套企业多在外地,本地配套率及配套水平低,一些产业部分关键零件仍需在省外配套、采购,核心配套件本地配套率不足,导致成本增加。在本地配套企业中,配套水平不高的传统配套企业较多,拥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高新配套企业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

  一是企业间缺乏协同,产业集群发展缓慢。辽宁现有企业分布不利于企业间的联络,企业间生产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形成企业聚集性强、生产衔接度高、产品关联度大的完整产业链条。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多数企业不了解省内自己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有哪些,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依赖国外进口及南方地区经销商进行采购。

  二是产业链不完整,配套能力缺乏。辽宁省虽然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头部企业,但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业不发达,部分产业链生产环节缺失,未能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强大产业链,在一些关键行业及领域核心零部件缺乏国产可替代。

  三是配套型中小企业有待壮大。由于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订单倒闭停产,同时一些企业因为技术条件落后,产品低效质量不达标而破产,导致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数量少,配套产品种类不足,当地配套率低。使用外地的配套零配件导致运输成本、价格上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

  四是人才流失,影响企业配套效率。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基础,人才外流是制约辽宁中小企业配套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东北大学为例,2021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率只有15%,大量优秀人才离开辽宁前往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就业,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态势。人才流失削弱了辽宁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过关进一步影响中小企业配套能力。

  为此,我会建议:

  一是突出沈大“双核”作用,强化产业集群建设。以沈阳为中心中部产业集群和以大连为中心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的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比重的42.86%和49.23%,形成辽宁省两大主要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增长极的作用,打造产业集群的双引擎,辐射带动各市区域。利用各地资源和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及配套关键零部件,打造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同联动、集群发展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发展格局。

  二是实行“精准配套”,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绘制产业地图,梳理辽宁主要优势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要素聚集,“按图索骥”完善头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实行“精准配套”。进一步制定出台“一链一策”等配套各类政策文件,形成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1+N”政策体系,细化培育的目标和方案。以区域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区域相邻、行业优势突出、符合国家和省重点培育方向等原则,重点做好战略性制造业和重点行业的“强链、补链、延链”。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为头部企业做好配套。充分利用创新成果转化、产融对接、技术产业交易等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提升自身配套能力。把现有的适用于头部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延伸给当地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对新建的配套协作企业,在土地、环保、能源供应、交通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省外中小企业来辽投资建厂,围绕省内头部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四是加大人才扶持力度,为配套企业留住人才。加快辽宁的配套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阶梯式人才引进计划,为人才交流、落户、定居提供政策支持;对头部企业中转移出来的人才,提供政策扶持;对省内中小型企业围绕头部企业配套在吸引人才和研发团队建设方面给予奖励与支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补贴范围和年限。

附件下载